曹雪芹與榮國府建築 - 曹雪芹

站內查詢

關鍵詞:

曹雪芹

曹雪芹與榮國府建築

榮國府是文學名著《紅樓夢》裡人們最為熟知的地方,許多文章包括紅學泰斗,都認定北京後海的清代恭親王府及花園就是榮國府和大觀園的原型。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建築佈局,以乾隆《南巡盛典》中江寧行宮即原織造署圖與小說核對,似織造署更接近小說描寫的格局制度。

   榮國府的原型——清初江寧(南京)織造署和北京王公府邸融合的創造

   江寧織造署是明朝永樂後在南京設的內府機房,為皇家織錦緞。清初江寧製造監督官均由京師內務府統管。康熙二年建署,曹雪芹曾祖曹璽主其事。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駐將軍府,適曹璽去世,康熙去看望其家屬(因曹璽妻孫氏為康熙之乳母)。其後二、三、四、五次南巡,至江寧皆駐於織造署,這時期是曹宅最興旺時期,擴建了府署、花園。康熙末至雍正六年曹氏敗落直至抄家遷北京。乾隆十六年南巡,將織造署改建行宮。據考證大約乾隆二十三年曹雪芹曾故地重遊,至今南京傳說《紅樓夢》在南京寫成。

  江寧行宮在乾隆《南巡盛典》中繪有全圖,用織造署圖和小說榮國府對照,格局基本相同。如中路主體基本一致,只是正堂(《紅樓夢》中榮禧堂)無東西耳房,但有位置可補;行宮圖中之寢宮,正是小說中新花廳的位置;行宮圖中西路之太后寢宮,正是賈母和寶玉、黛玉住處。前面的“朝房”正是小說中管事房、書房位置;行宮圖中便殿、戲台、茶膳房,正是小說中榮慶堂、戲台、茶廚房位置等。同時,江寧織造署與北京的王府又有相當近似的一些特徵,主要是組群排列的格局和兼容南北的建築式樣。如榮國府“三間獸頭大門”,是北京王府外門形制。賈赦宅“黑油大門”,清代三品以下官用黑油漆;榮國府中的廂房鹿頂耳房鑽山,這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做法;穿堂、抱廈、倒座廳、暖閣,也都是北京大宅院常見的形式等。從作者曹雪芹經歷來看,其聰明早熟,對幼年在江寧的生活環境必有清晰記憶,到北京後,經常出入恩主怡親王府和親戚平郡王府,有機會親自體味北京王府,因此,以作者熟悉的自家宅第為藍本,又結合北京王府的特點創作出榮國府也是很自然的事。

  大觀園的原型——圓明園中的“九州清晏”景區

   圓明園是康熙賜予雍正的園林,始建於康熙五十八年。第一次大興建是雍正三年至乾隆二年,基本上完成了“九州清晏”景區,當年乾隆命繪製了《圓明園全圖》,並御題“大觀”。第二次是乾隆三年至九年,完成了“四十景”,繪了四十景圖,其時正是曹雪芹開始創作《紅樓夢》,其後作為內務府營造部門的家屬(也可能有小差事),經常可以出入圓明園,對園中建築熟悉。

  從“九州清晏”與大觀園總平面比較來看,二者基本相似。

  基本格局上,如都是以湖為中心,周邊佈置景點;主要景點都是建築組群,少數是單體建築;每個組群都是圍合式,但又都不完全對稱等。

  景物題材上,如海上仙境。圓明園有“蓬島瑤台”、“方壺勝境”;大觀園有“天仙寶境”,眾人評說“蓬萊仙境”、“金門玉戶神仙府”等。

  建築形象上,大觀園中有幾處只有圓明園才有的形象。如大觀樓。“崇閣巍峨……復道縈紆……金輝獸面,彩煥螭頭”,正是圓明園“方壺勝境”的寫照等。

  從造園匠師來看,《紅樓夢》中提到大觀園是“一個老明公號山子野者,一一籌畫起造”。“山子某”是清代園林匠師的稱謂。江南名師張漣(字南垣)號山子張,其次子張然在康熙時可能是由曹璽薦入宮廷主持御園工程28年,圓明園也應當出其手,子孫統號“山子張”。“張”與“野”同有放任不羈之意,可見山子野即暗指山子張。

【曹雪芹筆下的北京地名】

  戶力平

  《紅樓夢》的故事到底發生在哪裡,一直是個“謎”。有的說是北京,有的說是南京。但書中所描寫的景致,卻南方、北方兼而有之,其中涉及的地名就有近百個。如果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書中還提到了十餘個老北京的地名。如鼓樓西大街、葦子坑、水月庵、花枝巷、興隆街等。

  北京是曹雪芹生活和寫作《紅樓夢》的地方,特別是他在到西山黃葉村著書之前,曾在清時的右翼宗學府任過職(今西單的小石虎胡同)。應當說他對京城的人文地理是比較瞭解和熟悉的,而且他的創作並非完全是杜撰,而是曹家興衰的藝術反映,所以《紅樓夢》裡出現的地名也應是有現實對照和一定背景的,只是這些地名與他筆下的“大觀園”一樣,被藝術化了。

  “鼓樓西大街”是《紅樓夢》第57回所寫的地名,說到它是老北京人再熟悉不過的了。它位於西城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元明時稱斜街。因位於鼓樓之西,所以清末時又稱鼓樓西斜街,1965年改稱鼓樓西大街。它是北京城內比較古老的街道之一,從元代開始沿街的商業就比較發達,並有多家著名的當鋪。該街的南側有著名的恭王府,有人考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以此為藍本而寫的。

  《紅樓夢》第32回中有個寫到:“興隆街”,是賈雨村在京城的住處。據考證,清代時北京共有五個興隆街:一個在東郊,三個在外城,只有一個在內城。而外城比較著名的是位於崇文區西北部的興隆街,就是現在台基廠路口往南的祈年大街上,有東興隆街和西興隆街之分,因胡同內的興隆寺而得街名。這個興隆街與曹氏“蒜市口十七間半”故居鄰近。曹雪芹應當熟悉這一帶的景致,以此街名入書,是有可能的。

  “小花枝巷”出現在第64回裡:“不過幾日,早將諸事辦妥,已於寧榮街後二里遠近小花枝巷內買定一所房子,共二十餘間。”北京曾有多條叫花枝巷或花枝胡同的地方。至今在德勝門內三不老胡同附近還有一條花枝胡同。紅學家周汝昌認為,《紅樓夢》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這個花枝胡同。但也有人認為曹雪芹所寫的小花枝巷是位於通州城東南角的花枝胡同,此巷在張家灣鎮南門內以西,東西走向,曹家當鋪就在巷內路南,今遺址尚存。在此巷中部,向北有一條小胡同,直通西門內大街,被稱小花枝巷。由此聯想,曹雪芹對這一帶的景致也應當熟悉,以此巷名寫入書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葦子坑”在第47回中,住在京城北部,特別是德勝門外一帶的人都知道,多條公交線路均有“葦子坑”的站名,而老北京人多稱其為“德外葦子坑”。早年間,在北京周邊,曾有多處叫“葦子坑”的地方,皆因水塘較多,裡面生長著許多蘆葦得名,並以德勝門外的葦子坑而知名。但從書中的風物描述看,曹雪芹所寫的葦子坑應是“德外葦子坑”,因第47回中,還有薛蟠被打的不能騎馬,賈蓉只得去前面“關廂”內雇了一乘小轎,將之送回府中云云。“德外關廂”乃是眾所周知的地名,明清時北京有兩個北門:安定門和德勝門,但安定門內無關廂,只有德勝門有關廂,所以書中的“北門”當是德勝門。

  “西廊下”出現在第23回:“賈璉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兒子芸兒求了我兩三遭,要件事管管,我應了,叫他等著。’”西廊下這條胡同始見於清乾隆《京城全圖》,地處阜成門大街北側,有東廊下、中廊下、西廊下。《京城全圖》只此一處西廊下,而曹雪芹寫《紅樓夢》時,既在乾隆年間,所以有可能是以《京城全圖》中的西廊下為藍本寫成的。

  “清虛觀”出現在29回,其中描寫到:“不多時,已到了清虛觀門口,只聽鐘鳴鼓響,早有張法官執香披衣,帶領眾道士在路旁迎接。”清虛觀在北京只有一處,位於舊鼓樓大街南端與鼓樓西大街交界處,今稱清秀巷。朱一新《京師巷志稿》中在介紹“舊鼓樓大街”時寫到街中“井一,有清虛觀,明景泰年間建。”因北京只有這一處清虛觀,有可能《紅樓夢》中的清虛觀指的是這裡。

  “天齊廟”是第80回裡的景觀:“賈母打發人來找寶玉,說:‘明兒一早往天齊廟還願去。’寶玉如今巴不得各處去逛逛,聽見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次日一早,梳洗穿戴已畢,隨了兩三個老嫫嫫,坐車出西城門外天齊廟燒香還願。”天齊廟在北京有兩處,一處在朝陽門外,就是今天的東嶽廟;一處在西郊紅山口,按書中所寫是“坐車出西城門外天齊廟燒香還願”,再聯想到曹雪芹曾在西山一帶寫書,離紅山口不遠,所以有可能寫的是紅山口的天齊廟。

  儘管不能絕對肯定,曹雪芹所寫的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裡的地名,但有一點已得到紅學研究者的共識,就是他所寫的這些地名絕非是沒有根據的杜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