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坐紅樓說風雨 - 紅學研究

站內查詢

關鍵詞:

紅學研究

閒坐紅樓說風雨

    在20世紀中國學術發展演進的歷史畫卷中,紅學無疑是其中最為絢麗多彩的一頁。其參與人數之多、參與面之廣、論爭程度之激烈、研究局面之複雜,在古今中外的學術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圍繞著一部小說作品竟然形成一門熱點不斷的專學,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先後出版了幾百種專著,而且還在以每年幾十部的速度遞增,正常也罷,不正常也罷,這無疑是中國二十世紀學術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正是為此,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史而言,紅學史具有一種窗口展示的意義。對數百年紅學的風雨滄桑進行回顧與梳理,這自然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學術課題,其學術價值和重要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相關專著海內外屢有出版,前前後後出版有十餘種。《紅學風雨》雖然面世較晚,卻是其中十分有特色的一部。

    較之同類著作,《紅學風雨》是寫得最為通俗流暢的一部,也是篇幅較小的一部,就其性質特點來看,可以說是一本紅學入門教科書,這與該書面對一般公眾的讀者定位有關。與其他大部頭的紅學史著作相比,也許略有缺少深度、系統之失,但該書的特色和價值也正在於此,並不因此而遜色。基於這樣的準確定位,作者力求以最為經濟的筆墨平實簡要地介紹百年來紅學發展的整體情況。全書採取點面結合的敘述方式,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著力突出紅學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派別及事件,由點及面,提綱挈領,要言不煩,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僅僅20萬字,就已將紅學史上的重要觀點、人物、事件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並不是順順便便就能做到的,其背後是學識和才氣的支持。作者為著名紅學研究專家,曾出版《紅樓夢藝術管探》、《紅樓夢的心理世界》等紅學專著,對相關文獻材料十分熟悉,因為成竹在胸,所以無論是評述人物還是敘述事件,皆是從容不迫,舉重若輕,娓娓道來。

    這種富有親和力的敘述方式和寫作態度較之繁雜細密的考證論述無疑會更受一般讀者的歡迎,儘管它顯得有些不那麼夠學術味。在筆者看來,繁雜細密的考證論述固然需要,但這種淺白親切的敘述方式和寫作態度在當前的紅學研究中更為需要,因為它對紅學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紅學研究紛爭不斷、局面複雜、缺少規範,研究的問題越來越瑣細,表述的方式越來越呆板,幾乎成為少數研究者象牙塔裡的文字遊戲。加之各類媒體失真走樣的著力渲染,一般公眾面對接踵而來的種種奇談怪論,往往如霧裡看花,不明就裡,無從選擇,結果形成了眾聲喧嘩、索隱派一枝獨秀的局面。不少人因此而對紅學研究產生誤解,將紅學局面混亂、研究規範失衡的責任全算在專業研究者的身上,甚至進而置疑紅學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只要看一看網上各類紅學論壇裡眾多業餘愛好者言辭激烈的帖子,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公眾對當下紅學研究的不滿和誤解程度之深。在此情況下,普及紅學就顯得十分迫切而必需了。

    對像《紅樓夢》這樣一部具有全民基礎的經典名著來說,僅僅是象牙塔裡的爭吵和打磨、缺少一般讀者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正常的,否則紅學就會失去其正當性。研究者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暫時擱置圈內的爭議,將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共識及時告訴公眾,進行學術普及,對一般讀者的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以消除研究者與公眾間的隔膜。事實上,不光是《紅樓夢》,其他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等小說的研究也是如此。專家們覺得是常識性的東西對一般讀者來說,未必就是常識。即使是對一些沒有根據、荒誕無稽的奇談怪論,也不能簡單地採取不屑一顧的態度,因為對一般公眾來講,他們未必知道其荒誕可笑之處。特別是近幾年,這一現象表現得十分突出。常常有不少業餘研究者爭先恐後地以十分豪邁的姿態提出新觀點,同時借助媒體大肆炒作,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而專業研究者要麼保持沉默,要麼居高臨下、態度生硬地批評一通,結果就形成了建立在材料基礎上的觀點沒有市場、奇談怪論反而大受歡迎的奇特局面。專業研究者的形象也因此而受到影響,給人一種呆板保守、蠻橫無理的負面印象。如果紅學家能利用自身的學術優勢,做些必要的紅學普及工作,在對那些奇談怪論進行批評的時候能考慮到一般公眾的接受情況,態度放謙和些,相信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研究者沒必要對媒體採取一味排斥的態度,要學會利用媒體,畢竟運用得當,媒體可以是學術普及的利器。

    令人遺憾的是,紅學普及工作一直未能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也一直沒能做好。這與當下學術制度存在的弊端有關。在各個高校、研究機構普遍以核心刊物為參照標準的學術評定制度下,學術論文的發表往往與個人的陞遷待遇緊密掛鉤,普及性的文字不算學術成果,反而容易招致非議,因此,願意做這種工作的研究者自然不多。即使有人想做也限於個人的功力才情難以做好。事實上,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之謎」、「揭迷」為書名的通俗著作,特別是教育部公佈了中學生必讀名著書目以後,此類圖書更是接踵出版,但總的來看,大多屬於急就章,商業色彩過濃,多是將前人的著述排比羅列一番了事,要麼失之過淺,要麼寡淡無味,缺少原創性。如何在保持學術品位的前提下普及紅學,相信這是專業研究者需要認真思考探索的一個問題。《紅樓風雨》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唯因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而有著特殊的價值,這是一般紅學史研究著作所難以代替的。

    自然,通俗與否不過是表述方式的不同選擇,並不意味著因此而膚淺,並不影響學術見解的表達,而一般學術普及著作之失也往往失在此處。該書作者述而有作,在參考前人見解、介紹紅學重要人物、事件基本情況的同時,對不少學術問題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其對評點派、索隱派的客觀評價、對胡適考證紅學不足的清醒認識,對近年來一些紅學論爭的具體看法、對紅學研究規範的著意強調等,皆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這對今後的紅學研究也是具有啟發意義的。此外還要指出的是,該書在追述數百年來紅學的發展軌跡時,有意將其置於中國近現代學術產生演變的大背景下進行觀照,著眼於紅學而又不局限於紅學,強調紅學研究與近現代學術史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以此凸現紅學研究在近現代學術史上的特別意義,作者的眼界是十分開闊的,不少學術上的繁難問題因這種廣視角的觀照可以得到更為透徹的理解和說明,在方法論上這也是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