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春風秋月總關情
清代二知道人云:「《紅樓夢》有四時氣象,前數卷鋪敘門庭,安常處順,夢之春也。省親一事,備極奢華,如樹之秀而繁陰,蔥籠可悅,夢之夏也,及通靈玉失,兩府查抄,如一夜嚴霜,萬木摧落,秋之為夢,豈不悲哉!賈媼終養,寶玉逃禪,其家之瑟縮愁慘,直如冬暮光景,是《紅樓》之殘夢耳。」1以四時氣象來考察作者創作上的悲劇心理流程,的確為我們探尋小說悲劇性藝術結構提供了新思路,可惜這一結構思想並沒有引起紅學界的高度重視。其實,注意《紅樓夢》四時結構特徵的早在清明義的《題紅樓夢》組詩中就已見端倪,其開篇云:「佳園結構類天成,快綠怡紅別樣名。長檻曲欄隨處前,春風秋月總關情。」2由於「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邱壑也」,3大觀園的興廢即賈府盛衰的一面鏡子,所以強化大觀園四季變幻這一物境特徵便能更好體現出賈府盛衰的歷史滄桑和命運悲劇感(情境),進而營造出一種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比較注意《紅樓夢》四季表現作用的,還有晚清的解韜,其在《小說話》中云:「四時之景,冬景最易寫,秋景次之,春則易寫而難工,最難者為夏景。《紅樓》一書,四景皆備,且各時復分初、盛、末三節,無不逼肖,舉不勝舉,細心者一鑒即得之。」解韜還舉了代表性例子,如「《柳葉渚邊嗔鶯叱燕》,寫出春光之明媚;齡官畫薔,晴雯撕扇,寫夏日之靜寂;《風雨夕悶制風雨詞》、《凹晶館聯詩悲寂寞》,寫秋夜淒涼;《琉璃世界白雪紅梅》,寫冬景之奇麗。」解韜還聯繫他幼年讀唐詩的一些感受來說明他對《紅樓夢》四時描寫的感受。當年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末有兩句:「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解韜最初「怪其何以不用傷感語作結,而以寫景作結?繼而細思之,無論用若何傷感語,總不及暗風吹雨之傷神。今恍然知其故矣。蓋寫淒慘悲涼之局,最妙以當時景物為收煞。蓋閱者之感覺已隨作者之筆端入於幻境,與書中身受淒慘之局者同一迷惘,並不自覺其悲,忽然精神為景物所提出,方知己乃置身事外,而回首局內婉轉哀淒之人,益慨然灑淚。」解韜舉《苦絳珠魂歸離恨天》例子,說明黛玉氣絕後,只以「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八字作結,「殆非人境,神乎其矣。」4曹雪芹以四時之景創《紅樓》之境,充分借鑒了中國古典詩詞表現的常例,如柳永詞《雨霖鈴》佳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佳境妙就妙在情與秋景融合,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云:「能寫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從文化傳統看,中國燦爛的農業文明和「天人合一」的傳統思維模式,決定了中國人在政治、生活、生產乃至精神心理方面非常重視四季節候的影響。中國古老的天文曆法,將天象、節氣、人事貫通,成為上古中國人普通的常識,以至「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明確四時劃分,並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以避免春夏秋冬四季的混亂。《淮南子·天文訓》載古人已能「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二十四時即二十四個節氣。節氣之交古人往往要過節(《紅樓夢》也寫到許多),故而斗轉星移,四季物換是與國運相聯的,一年四季的風調雨順被視作國泰民安的吉兆。《呂氏春秋》還創造性地把曆法與音律附合,以十二律對應十二月。十二律分六陽律(六律)和六陰律(六呂),合稱律呂,以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聲」配之,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合稱八十四宮調),可與四時氣象感應。如《禮記·月令》曰:「孟冬氣至,則應鍾之律應。」歐陽修《秋聲賦》曰:「夷則為七月之律」,「商聲主西方之音。」這裡「應鍾」、「夷則」為律呂,分別對應十月和七月;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商聲淒厲,故「主西方之音」,秋天可稱商秋。陶潛《詠荊軻》名句:「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其悲壯的意境,便是在音樂與秋景的互應中渲染出來的。故《史記·樂書》這樣說君子:「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始終象四時,周旋像風雨。」更為重要的是,「四季感」作為獨特的文化心理已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關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乃至命運。古老的《周易》在「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系辭下》)中,就非常重視四季的變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彖下》)又云:「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系辭上》)孔子《論語·陽貨篇》也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禮記·樂記》云:「春作夏長,仁也。秋斂令藏,義也。」「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在中國,最富於中國情結的盛大節日是春節和中秋節。最早的史書叫《春秋》,於是春秋成了歷史的代稱,也是人生的代稱。由於以青春代指青年,以暮秋代指老年,故而傷春和悲秋成為中國文學的兩大主題。又據《周禮》載,周代官職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這可能處於後人附會,卻說明古人對四季的重視。古人祭祀也常要唱四季歌,《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婦七十人組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冬歌《玄冥》」。可能受到這種祭祀方式的影響,民間也流行一種《子夜四時歌》,多表現婦女一年四季中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樂府詩集》著錄甚多。中國文學中的四季描寫更是被賦於獨特的藝術表現功能,春花秋月,夏木冬雪,柳風菊霜,荷露松梅,多已形成定型化的意象系統,傳達出歷代創作者的主體情感心態,並構成中國傳統「比興」和「情景結合」文藝理論的基石。如《詩經·小雅·采薇》中名句:「昔我往昔,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受到歷代論者激賞,一千多年前的謝安與謝玄叔侄討論《詩經》何句最佳,謝玄推舉這兩句最佳(見《世說新語·文學》);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它「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其在《詩廣傳·卷三》又說它「善用其情者,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此外,《詩經》中的名篇《蒹葭》,王國維說它「最得風人深致」(《人間詞話》),就在於它借眼前深秋之景起興,以襯托詩人當時惆悵的心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幽風·七月》更是把奴隸的苦況納入一年四季的背景下加以表現,寫來情深意痛,敘事、寫景、抒情渾然一體。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詩經》融四季感於藝術的表現方式,對後代文學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僅以詩文為例,如「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宋子侯《董嬌饒》)「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潘岳《悼亡詩》)「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陶潛《移居》)「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搖落秋為氣,淒涼多怨情。」(《庾信《擬詠懷》》)「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青荷蓋綠水,芙蓉葩紅鮮。」「白露朝夕生,秋風淒長夜。」「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雪》)「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王羲之《蘭亭集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幕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如此等等,舉不勝舉,許多句子因作家融入了很深厚的情意於四季描寫中而成為傳誦不衰的名句,還有許多或作為起興的筆墨,或作為感情上的景物襯托,成為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的所在,並常上升到哲學層次去造成很強烈的宇宙感和人生感。總之,「人類特有的這種『四季感』已化為民俗基因經世代相傳,不斷沉澱在個體心理意識的深處,使其成為作家探討民族命運、社會苦難的一件法寶。深得創作真諦的曹雪芹自然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他巧妙地將『四季感』化入佛教『色空觀念』的思想框架裡熔鑄了自己獨特的『色空觀念』」5也構建了自己小說的結構。
從曹雪芹的哲學思想來考察,曹雪芹步趨明清進步思潮,為「元氣一元」論者,主張陰陽二氣對立統一說,所謂「陽盡了就成陰,陰盡了就成陽」「陰陽可有什麼樣兒,不過是個氣,器物賦了成形。」(第三十一回)6並由此來解釋社會人事的變化(參見第二回賈雨村的議論)。自然界的四時變化自然也是氣所形成,春夏(陽)盡了是秋冬(陰),反之也是如此。這一年四季陰陽變化把之與賈府興盛衰落的社會特徵相配合,便將百年賈府史濃縮在一年四季的審美框架內,進而構成小說陰陽正反對立統一的悲劇性四季意象結構模式,讓讀者從中去體味出自然與社會的常理和循環之道。作者有意識地去淡化小說的歷史時空背景,自稱「無朝代年紀可考」、「假語村言」,卻又有意識地在強化小說的自然季節、背景。歷史流動的時空感通過四季性意象結構及假造的賈府和大觀園得以凝結,從而將讀者帶入欣賞的高層次———「靜照」,去與世務暫時絕緣,心無掛礙地靜觀萬象,「遊目騁懷」「澄懷觀道」,去生發對人生和宇宙奧秘的探尋。
第二節 春夏秋冬等閒度
《紅樓夢》包羅萬象,頭緒紛繁,生活細節瑣碎,但並不給人雜亂無章、單調無味之感。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說:「因其結構的周密,錯綜的繁雜,好像是跳入大海一般,前後左右,波濤澎湃;且前起後擁,大浪伏小浪,小浪變大浪,也不知起於何地,止於何時,不禁興茫茫滄滄無邊無際之歎!」李辰冬還摘錄過泰納《英國文學史》評莎士比亞的一段文字,用以說明《紅》和莎作在結構上的相似,其曰:「莎士比亞的作品,沒一點準備,沒一點安排,沒一點用意,為的讓人家瞭解。好像一匹最兇猛、最肥壯的馬,它只是跳,並不知怎麼跑。二字之隔,他已跳了很遠,轉瞬之間,又是另一世界,讀者簡直找不到他連結的過程。……突然而來的意象,轉瞬間又被更突然的意象衝破,一種將要描寫完竣的意象,忽被百里之遙的另一種意象佔據,沒一點結構的痕跡。」7這種海潮式和跳馬式的比喻,的確抓住了欣賞《紅》和莎作時的獨特藝術感受,也反映了作品在組織結構上的嚴密性與渾然天成,但同樣也帶有一點結構上神秘不可知的味道。後來流行的「網狀結構」論可以說是在李辰冬觀點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但《紅》藝術結構這張網究竟是怎樣連結的,其編織的工藝如何,讀者還是不甚了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曹雪芹並不是一個信手潑墨,胸中毫無邱壑的藝術家,傳統藝術的素養與豐富的生活素材都決定了他必須以巧妙的構思和結構方式來對題材進行取捨、提煉。何況作者的創作著眼點原來就不是簡單地為一個富貴家族作家史,而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對生命價值思考的人文關懷。在這方面,曹雪芹是認真吸取《金瓶梅》創作方面教訓的,那就是要通過縝密的構思去容納超越了一般生活表象的、極富於表現力、感情力,既詩意盎然又博大精深的內容。清代二知道人對此也曾有精闢的見解,曰:「小說家之結構,大抵由悲而歡,由離而合,引人入勝。《紅樓夢》則由歡而悲也,由合而離也。非圖壁壘一新,正欲引人過夢覺關目。」8「由悲而歡,由離而合」的結構是大團圓式的;而「由歡而悲,由合而離」的結構是悲劇式的。《紅》屬於後一種結構,它顯然脫胎於《金瓶梅》。不過,《金》著眼於「史」(西門慶家族興衰史),而《紅》著眼於四大家族悲劇背景下的「情」的悲劇。因此,能否完整勾勒出以賈府為中心的四大家族衰亡史在《紅》中並不顯得重要,關鍵在於能否寫出生活本身的「事體情理」,從而給人以很深的啟迪。「史」的描寫只需要「實錄」,而「情」的表現則更有賴於摶虛成實,需要調動作者豐富的想像。所以,曹雪芹注意在小說中凝固歷史時空背景,單取歷史盛衰之理與四季循環之道相聯,從而營造出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去引導讀者靜心解味宇宙人生。小說在時間、地點、年齡等方面常顯得不太經意,以至發生一定的錯亂,但對四季的描寫,卻了然胸中,極少錯亂。生活的流程不管怎樣流淌,都是在四季的背景下進行。平淡無奇乃至有些散漫的生活由於被納入了嚴密的四季性意象結構體系中,便常常表現出生活的情調就是自然季節的情調,自然的意像已深深滲透在生活的意象之中,讓平常的生活表現出不平常的意義,並創造出天人合一的藝術境地。夢幻的四季生活體驗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人生悲歡離合的真諦,還有人與自然宇宙關係的深層感悟。茲繪《紅樓夢四季變換表》一幅,以顯現小說以四季意象去自然呈現結構層次的特點和用意。
未涉及到後四十回內容,原因是對高鶚續書學術界看法不一,為求得邏輯上的統一,不便放在一起討論。再就是續書的季節感明顯不如前八十回,不少章節很難斷定其季節背景,其中可以判定季節多集中在85至111回之間,多為秋冬筆墨,少量春的筆墨,沒有夏的筆墨。本表不避繁瑣逐回點明季節,就是為了更好看出曹雪芹結構上的用意,對季節的判定基本上都有較充足的理由。有些回次雖無明顯季節特徵,但由情節發展或暗示自可認定該情節背景。有些回次季節在表述上有矛盾(原因是複雜的),筆者據前後情節發展作出判斷,不在表中註明。如第十二回寫林如海這年冬底寄書信來告之病重,賈璉送黛玉去了揚州,恰在這時秦可卿病故,第十四回王熙鳳辦理中,昭兒回來說「林姑老爺是九月初三日巳時沒的,」說賈璉和黛玉:「大約趕年底就回來」,還叫把「大毛衣服」帶幾件去,於是鳳姐「連夜打點大毛衣服」,這裡時序顯然發生了錯亂。但由種種跡象看,天氣既然還冷,那麼第十四回作早春理解較合理。旺兒先回來傳話,轉述的是賈璉的意思,「趕年底」話是過去將來時,說這話時已是初春,之所以還要帶「大毛衣服去」,主要是由南到北的回程,北方的天氣仍很冷。再比如第十九回黛玉說:「冬寒十月,誰帶什麼香呢?」而由前文敘述看,實還在年內,因為元春省親後,還要「吃年茶」、「放花燈」等,故該回季節應為初春。又如第七十回同時出現了「仲春」、「初春」、「暮春」三種提法,但由人物未穿大衣,只穿小襖以及襲人說「仔細凍著了」話來看,似作仲春講為妥,正是桃花盛開時節,所以才有「林黛玉重開桃花社」一說。下文說「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與前文說「如今仲春天氣」似有矛盾,但細想三月初二剛剛邁入暮春時節,豈不還是仲春氣象?可見,在具體描寫中,作者還是胸懷季節的,不致引起描寫上的錯亂。
第三節 四時氣像夢紅樓由《紅樓夢四季變換表》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有意識通過季節性情節相對集中的安排,去呈現賈府興盛衰敗的四時氣象;通過藝術結構上有規律的四季性循環(而非單純是現實中一年之中的四季變換),去編織一場凝聚著愛恨情仇、離合悲喜的紅樓大夢。從前八十回看,小說情節大體包括了夢之春、夢之夏、夢之秋構成的三大循環,每一循環下面又可按照四季順序和陰陽變化等分成若干階段或層次;八十回之後情節據前三個循環推考,應當有一個「夢之冬」循環,亦可分若干階段。(見表)
《紅樓夢》四季循環結構表
循環
階段
回次
季節順序
循環構思
夢之春
一
1-5
夏、秋
冬、春
總綱:(1)四季轉瞬,隱含賈家衰興;
(2)開篇佈局,交代人物環境。
二
6-17
冬、春
開端:(1)安常處順,夢裡夢外好景;
(2)情思萌動,初識情仇愛恨。
夢之夏
一
18-36
春、夏
發展:(1)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2)情發一心,有情反腦無情。
二
37-53
秋、冬
發展:(1)以冷出熱,安享富貴太平;
(2)蘭言解疑,深悟情緣分定。
夢之秋
一
54-69
春、夏
秋、冬
轉折:(1)花凋翠減,留得殘荷雨聲;
(2)心心相映,靈犀一點相通。
二
70-?
春、秋
冬
轉折:(1)落木瀟瀟,悲涼之氣遍林;
(2)寒塘鶴影,飛掠冷月花魂。
夢之冬
一
?-?
春、夏
高潮:(1)賈家被抄,原是樂極悲生;
(2)黛死釵嫁,千紅一哭命運。
二
?-?
秋、冬
結局:(1)冷暖世情,紅樓白雪門庭;
(2)看破紅塵,寶玉回歸永恆。
參考文獻:
1 《紅樓夢說夢》,一粟編《紅樓夢卷》第一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84頁。
2 一粟編《紅樓夢卷》第一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1頁。
3 同1第85頁。
4 《小說話》,一粟《紅樓夢卷》第二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622頁,第623頁。
5 沈永《紅樓夢佛教觀念的民俗化及其藝術表現功能》,《紅樓夢學刊》99年第3輯。
6 作品引文均出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學版《紅樓夢》。
7 轉引郭豫適著《紅樓夢研究小史續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8 同1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