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曹雪芹從小在的金陵長大,過著的公子生活,晚年結廬北京西郊,以對自己童年生活難以忘懷的追憶,寫出了悲金悼玉的《紅樓夢》。為了紀念《紅樓夢》與古金陵的這段歷史因緣,中山陵園管理局遂於1997年春在風景秀麗的鍾山腳下,建成了以如詩如畫的實物場景、反映《紅樓夢》藝術風格的現代造型藝術館--紅樓藝文苑。
紅樓藝文苑以植物造景為主,選取《紅樓夢》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景觀點綴其間,以期能將《紅樓夢》中所敘意境復現人間,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苑之入口處是一座四楹三門的石牌坊。進入牌坊,一塊光溜得體的巨型鵝卵石豎立眼前。石頭正面刻著四個篆字,後背復有的刻文。遊人至此,不無遐想,這莫非就是女媧補天時遺棄在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
石後水池中遍設噴泉。噴水時,條條水柱直射空中,水珠散落後,水面上霧氣瀰漫,遠看如雲裡霧裡,正可謂一處天上人間的。
一景取自《紅樓夢》第五回。園藝師在這裡以造園手法,體現出一種天上人間的虛幻境界。
太虛幻境的右邊有片竹林,竹林前亦有一塊刻著四字的鵝卵巨石。往裡走,有一座面闊三間的古典建築,此即元春歸省時賜名、日後又成黛玉住所的所在。房前翠竹掩映,後有大株梨花和芭蕉,環境幽雅,景色怡人。
出瀟湘館沿磚石小徑往右行,即為櫳翠庵。庵堂前面的放生池與院外水源相通。沿著放生池水道尋跡,便來到了一脈相通的荻蘆草亭。
草亭是一座雙頂並連的草頂亭子,聯繫到《紅樓夢》,也許應該叫它蘆雪庵。亭子三面環水,一面傍陸,茅簷土壁,槿籬竹牖,推窗即可垂釣,四面蘆葦掩覆,頗有鄉村野趣。亭口有副對聯,橫批為。這一景取自《紅樓夢》第五十回中大觀園群芳到蘆雪庵擁爐作詩的情節。
出竹籬笆,沿彈石路,過小橋不遠,又有一處庭院小築--海棠吟社。門前的風雨廊裡,一長排由黑色大理石嵌成的廊壁,光亮如鏡,上面以工筆白描的手法,刻畫出的形象,細數下來成十三人,原來寶玉也夾在她們的行列中。
海棠吟社是《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的情節。說是的大觀園的姐妹們起了興詩社的雅興,並以兩盆白海棠為題,結社作詩。園藝師在處理此景時,於院內廣植海棠,以花容姿態印證詩中意境,以玲瓏精巧的江南小院的格局,營造出了詩社場景。
紅樓的中心是橋亭,紅樓藝文苑的中心也有座橋亭,集石橋小亭為一身。橋亭方形,重簷飛角,簷下是所題二字,一副楹聯為。
橋亭旁邊的桃花叢中,有寶、黛促膝讀《西廂》的漢白玉石像,這一景況取自《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一節,說的是寶玉獨自在沁芳橋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細看《西廂記》,被黛玉撞見,進而促膝共讀的情景。為了體現出這種的悠遠意境,園藝師以小橋、流水、釣磯,營造出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
離讀書處不遠,有一座用土堆成的,即是林黛玉葬花的。塚前黛玉葬花漢白玉石像亭亭玉立。緊挨香塚,有一座臨水戲台。戲台呈長方形,歇山頂,四角飛簷。台柱上寫有兩句詩,額匾就題。
戲台對岸的山坡遍植木芙蓉、杜鵑、桂花,儼然的寫照,坡頂上有座四角亭,近方形,捲簾頂,黑筒瓦,額匾上刻著三字。的西邊,有處芍葯園,也叫牡丹園。園內有一漢白玉少女臥像,這便是。
此景取自《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時值寶玉生日,在紅香圃擺下酒宴,行令划拳,十分熱鬧。湘雲吃醉圖涼快,獨自來到山石後的一塊青石板凳上睡著了。四面芍葯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扇垂及地,落英半掩,一群蜂蝶鬧鬧嚷嚷地圍著她。
因而此處廣植牡丹、芍葯,刻意營造出繁花似錦、暖意融融、令人略感倦怠的植物園景。
紅樓藝文苑裡除了用植物造景外,還借用曾獲全國優秀設計獎的園林建築--暗香閣,佈置成。
陳列館展廳面積約100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七部分:一、曹雪芹家世興盛和衰敗;二、曹家在南京的歷史遺跡;三、曹雪芹生平及其住地遺址;四、《紅樓夢》成書過程及其版本;五、《紅樓夢》時代的工藝品;六、《紅樓夢》時代的服飾;七、以《紅樓夢》為題材的瓷器與繪畫。展覽圖文並茂,史料詳實。
大廳的展櫃裡陳列著近20年來各地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各種《紅樓夢》版本和研究紅學的書籍,陳列著曹雪芹時代的出土文物以及仿製品,還陳列著現代人以《紅樓夢》為題材而製作的一些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在大展櫥裡,陳列著《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肖像工筆畫。另辟一小間,佈置成書房模樣,文房四寶,一應俱全。
暗香閣門前,有一尊曹雪芹站立姿勢的石雕塑像,面對滿園的花草木竹、小橋流水、亭台堂榭,這位紅樓締造者感覺如何呢?也許還是念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