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十一歲,最近兩年發現她每到秋天就開始情緒悲觀懶散,易與人爭論,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還時常感到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早晨懶得起床,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小小年紀為什麼喜歡自比為林黛玉悲秋,無病呻吟呢 ? ——林媽媽
這種悲秋淒涼的情懷不是你女兒無病呻吟。現代心理學認為,林黛玉式的「悲秋」情懷其實也是一種心身性疾病——季節性情感障礙,通常在每年的10-12月開始出現一系列抑鬱症狀,持續至次年的3-5月,然後自行消失或緩解。
季節性情感障礙與人體內激素變化導致的情緒感受密切相關。人體大腦中的松果體,稱為人體的「生物鐘」,它分泌的褪黑激素會使人情緒低落、悲哀傷感或昏昏欲睡,其分泌受晝夜自然規律的控制,白天太陽光能抑制其分泌,故體內褪黑激素呈現「晝少夜多」的生物節律,使人白天工作,夜裡睡眠。秋天後日照減少,光照不足使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明顯增多,人的情緒也就抑鬱消沉、鬱鬱寡歡,有的甚至終日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一般持續至春天後自行緩解。
由於患季節性情感障礙的兒童主要是因人體的生物化學物質受光影響所致。所以,光線療法是治療季節性情感障礙的最有效辦法。12歲以下的患兒可用2500勒克斯的光照射。照射時,讓患兒坐在距離光源約45厘米處,每間隔30秒用眼睛很快地瞥一下光源,不能凝視,以免光線刺激眼睛。每次照光45分鐘,每天2次,早、晚各1次。
除光療外,建議你們對女兒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孩子學會樂觀的思維方式,以積極態度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從初秋就開始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以接受較多自然光線的照射,尤其是早晨的活動對患兒更為有益,如散步、做體操等,絕不能讓孩子象林黛玉一樣躲在屋裡躺著休息,那樣反而會加重病情。